做一个敢"跑题"的老师

我们许多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两种“好老师”:一种兢兢业业,几乎把所有教材,及其延伸品中的内容都完美无缺地教给了我们,我们在他们的教导下,往往考试成绩“蒸蒸日上”,升学成绩也“高高在上”;另一种,他们爱好读书,知识面宽广,因而讲课时经常“旁逸斜出”,动辄“跑题”,但我们对他们的课“爱得要死”,考试成绩说得过去,升学成绩也许不够突出,可也能过线。在当初,我们也许对两种老师都充满了几乎同样的感激,但在很多年后,我们更感激的是谁?--------经常“跑题”的老师。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教师魅力的主要差别也许就在这里:两种不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对同一个幼小心灵的打开程度是大为不同的。喜欢读书的老师,总会有宽广的胸怀,总能开拓出更深刻的心灵,这样的灵魂广度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也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这种传递是更为永久的影响;那些只限于讲授课本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显然是即时的,短暂的,只改变了我们当时的生活。
    不读书的老师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好老师显然是妄谈。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格,使教师更具有认识真善美的能力;能增强一名教师感应这个世界的能力;能教给一名教师独立思考世界的方法和观察世界的视角。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教育力量的最为主要的来源。教师们只有长浸书中,才能长思悟道,才能以身传道。有了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才能完成“人”的传递。我们一直在希望培养出一个个的有各自特色的“个人”,如果老师不能先竭力成为“个人”,而只是生产线上的车床,我们还能期望我们的学生不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吗?
教师以其人格魅力,熏陶着孩子们,这才是德育的主干道。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很多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技术问题,而是教师的人格问题。人类的精神史是一条河,不读书的人难免游离于这条河之外,会成为空洞的人。空洞的人的精神之河是干枯的,正像一张呆板的脸。教师无论读多少专业书,也代替不了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
    教师的激情是把神奇的火炬,点燃心灵,唤醒智慧。这种激情将植入孩子们的人格中,从而影响着社会。教师是个发现者,要随时准备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变化和闪光点。这些发现需要激情。而读书是这份激情源源不断的营养。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苏霍母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当读书成为生活,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教师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学校里教授学生知识,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精神世界的责任。敢在课堂上“跑题”的老师常常有更宽广的胸怀,他们总能把自己的灵魂深度和广度传递到学生那里,这种传递永久改变了学生和社会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