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无限,快乐无限,学习无止境

摘要:激发兴趣对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措施有哪些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快乐无限

曾几何时,学校已沦为加工知识的作坊,竟成了孩子们心中那可怕的牢狱,当笔者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竟感受到深深的尴尬,当分析到“教学内容之艰深陈腐,教学方法之死板无趣”竟不敢看学生纯真的眼睛,教育的尴尬暴露无遗。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能兴趣满满,我们的语文也能变成快乐语文?

教育反思,改革势在必行

溯其根源,可从教育方式、评价制度乃至教育体制、教育思想中去寻找答案。对此,智者纷纭,笔者不敢妄言。传统教育过于追求规范性与统一性,注重给学生以系统的知识,快捷的生存技能,却忽略了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更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掘,以为本,而不是以为本,也许是症结之集中体现吧。 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回首上世纪末,在矛盾、痛苦中前行的教育也开始反思,有所变革。推行素质教育,倡导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快乐学习、轻松求知的命题。以至改变评价方式,变革课程体系,深化人事体制改革……几乎涉及教育的任何领域。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曙光。
   
斗转星移,中国昂首跨入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呼唤人才。教育改革被摆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凤凰涅磐的精神改造自我,渴求新生。中国教育即将驶入快车道。但在实践中,必须找准切入点,我们认为,这个点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才是我们的目标。

教学方向:诱发兴趣之缘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学生则常常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无意中把他们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觉得语文令人厌烦,他们对语文没有好感,甚至反感,常常因此导致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策略。那么如果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学生面向未来的需要。

汉语言文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狂风大浪,平安地走到了今天,它是世界上仅有的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大规模使用的文字之一。历史证明它有丰厚的底蕴,蕴涵中华民族的督智,优良的传统、崇高的道德,是我们培养龙的传人崇高道德情操,承传华夏文明的最佳教材。古人云:“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这良好的教材教育我们的后人,我们民族将会失去自身的特点而被人同化,最后渐渐消亡。而这关系民族危亡的大事全靠语文完成,也只有语文能完成这一重任。别的科目是难以取代的。而语文要完成这一使命,教育工作者除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以外别无他法。举世共知,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中学成绩并不好,甚至连许多测验都不及格,是他的母亲教他把问题变成一种游戏,使他对各种知识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此推动下不断探索,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仅受了三个月的正式教育。是他母亲的引导和他自己对一些不解之谜的浓厚兴趣吸引他坚持不懈探索,最后成就了1093项发明。两位伟人的事迹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提供不竭的强大的学习动力。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智慧关系到一个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未来的时代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要完成语文科的人文性教学任务,只能依靠激发兴趣这一策略。

教学之路:诱发兴趣之措施

相信一线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尴尬: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学生把语文总是置于最末了的地位,以至有的语文教师调侃,“语文是小科中的大科,是大科中的小科”,这话虽有偏颇之处,倒也道出了现今语文教学的现状。虽然这与各学科本身的特性有关,但我们身为语文教师确实有思考的必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几乎任何一个老师都听过,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老师起到应有的作用。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息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措施有哪些呢?下面仅就自己平日的教学与思考谈一些浅论。

一.注重导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教授《论语八则》时,我介绍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幻化出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树立榜样效应。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2)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3)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现在企业,甚至政府都有形象代言人,那么无形中我们的语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理所当然的形象代言人,老师们,你做好准备了吗?

 

三.关注时事,把流行文化引进课堂。

 

在学生一般印象中,语文课的内容都是些陈年往事,都难以另他们提起兴趣,但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围绕中小学课堂和教材发生了一系列“新闻”,先是金庸的《天龙八部》进入高中课本,随后刘翔跨入了上海小学课本,紧接着上海的中学把周杰伦的《蜗牛》纳入爱国歌曲,这一系列的事件,都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流行文化,社会热点可以引进课堂。1012“神六”升天,一时全国沸腾,学生们也激动不已,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航空发展对中国的意义,让学生比赛谁对“神五”,“神六”的了解多,那节课气氛好极了,也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就这些焦点和热点以及分歧点与学生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发生的社会现象,这样,你就再也不是学生心目中的“高高在上”“迂腐寡闻”的“老夫子”形象了,师生间距离缩短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教学互动,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情去学习,他们怎么能不有一种极大的兴趣投入你的课堂呢?

 

四.多让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如果还是那种“一言堂”的课堂模式,还把学生当成

巨大的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他们的主观感受和积极性,他们怎么能不对语文课堂生厌,这正如先贤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然而即使学生愿学,我们在课堂上,通过有限的几本书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能使他们可以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增加学生自主活动为手段,开掘学生自身的无限潜能。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幼时记趣》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探究得出“捉蛤蟆,鞭数十,驱别院”,中不可能真的是用粗大的鞭子来鞭打蛤蟆的,极有可能就是“以草为鞭”,这才符合文中的人物性格,而学生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从事这些活动的,我们怎么能否认学生有极强的潜力呢?再比如学习《社戏》时,学生自主活动,分角色表演“月夜归航”时偷罗汉豆的场景,结果也获得了成功,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阿发、双喜的性格,领略了他们淳朴的形象。分角色表演训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模仿性强,进入角色快,又有极强的表现欲,分角色表演正是顺应了学生这一心理,自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挖掘内动力,培养长久的兴趣

 

科举时代的学而优则仕是千万士子们的追求,并不惜为之头悬梁、锥刺股。计划经济时代的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是理想,曾引领着几代人发愤读书,孜孜求学。然而,在今天,各种思潮猛烈冲击着我们的校园。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和信仰错误: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充斥校园。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少学生沉迷于游戏、网络,学生们普遍厌学,更有甚者,走上了逃学、辍学的道路。
   
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让此化为内动力,能长久的驱动他投入学习,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尝试建立了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祖国的强大和自己的幸福这样一种价值导向。实践证明,学生逐步树立了初步正确的理想观、人生观、世界观后,就深刻理解了学习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与追求。不再混天过日,随波逐流,而是焕发出百倍的热情投入学习——这也许是最有难度的但也是最有效的。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朴素的真理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座右铭吧,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学生是快乐、幸福的,他们对学习的追逐也必将是无止境的,实践这一思想的学校必将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乐土、永远的家园,施行这一理论的老师必将是学生们最好的良师益友。
  

识见寡薄,关于教育之真知灼见犹如浩淼大海、惟愿以上点滴成为浪花一朵。

 

 

 

 

2006年淮安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