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

人们在勾画21世纪学校教育的蓝图时,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命题:学校、家庭、老师如何帮助儿童、少年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人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例如马加爵惨案,北大学子的丧熊事件等,它让人吃惊,更应引起人们反思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 工程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了。孩子的心灵是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我们不能在无感情的学校里学习硬邦邦的知识。由此我想起了《南方周末》记者张英采访著名画家陈丹青:陈丹青评当今学子是这样的:“他们好学,但是茫然;可爱但缺礼数;清纯,但和我们这一代一样熟谙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考试一套,生活又是一套……”是什么原因使得天真烂漫的孩子变茫然,变得不单纯,变得老于事故,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有给孩子提供愉快、宽松的成长环境吗?曾有一位南京市民致电记者反映,4名小学生在麦当劳过生日,吹蜡烛前,其他3个伙伴突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祝你蛋糕发霉,祝你出门见鬼,祝你生日倒霉……”小寿星吹过蜡烛就哈哈直乐,说他许的愿是“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去你家杀你妈,你妈不在没关系,我放火烧你全家。这些所谓“灰色童谣”,即明显带有不健康内容的那些恶搞诗词名句。每当声讨起它们,总要责怪如今搞文学创作的人们太功利化了,忽略了新儿歌的创作。不错,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还不是根本的原因。我们不能企图在城市的缝隙里吸收到大量的氧气,而不去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同样,在一个充斥着低级趣味的社会环境里,积极向上的儿歌可能在孩子中流行吗?当成人们出口就来黄段子,无“荤”不开宴之时,当包括官员和成功人士在内的成年人将发送和接收“黄色短信”作为一种休憩娱乐形式之时,当一些“段子官员”、“段子款爷”满脑子男盗女娼,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避讳,背地里干的事情更是荒唐龌龊之时,我们该找到那些“灰色童谣”的老师了吧,呼吸清新的空气,不是靠街上有一两家氧吧,而需要在生活的空间里营造一片绿荫。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 教 育,社会即学校。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因而,当老师们抱怨“5+2=0”的时候,当家长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只能把孩子关在家里的时候,又有谁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可以理解他们心里是多么地孤独、痛苦,在学校他们是无休止地上课、做作业、考试,在家还得做作业,忍受父母的唠叨,大人世界的老师、家长们,你们有去关注过孩子们心里所想、所思吗?当孩子们不听话,当学生老师顶嘴,当孩子迷恋网吧游戏时,我们的老师、家长们请你们好好地和他们交流、沟通吧。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中小学生显得更为明显。而师爱不仅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让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的接触。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我们所给予他们的爱,形成心灵上的交流。根据我多年的教育教学体会和做德育工作的经验,开展下列一些活动,架设起一座座“交流”的桥梁,效果往往比较明显:

1、“知心姐姐”到“知心哥哥”

2、“班主任信箱”

3、课堂到广播再到网络            

学校心理健康课题小组在校广播站设立了“知心姐姐”,每个星期五中午广播时间准时播出。它主要针对学生来信中带有普遍的心理困惑。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栏目,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如何提高学习成绩,遇到爸妈吵架怎么办,怎么克服自卑感,走出害羞的误区”等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调皮捣蛋、成绩落后的男同学因为与女老师沟通不畅,容易受到老师的忽视与放弃;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男同学因为一方面受着心理问题的困扰,一方面又羞于向女老师启齿或难以与父母沟通,交流、沟通,多给他们(她们)一点爱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会遇到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异性交往等问题,于是我们又增设了“知心哥哥”栏目。运用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生动活泼的心灵沟通交流。“知心哥哥”以自己特有的男性的活力与感召力在与男同学流畅沟通的同时,还深得女同学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该栏目也从广播走向了课堂和操场,更为“知心哥哥”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形式丰富,辅导全面又有针对性,“知心姐姐”、“知心哥哥”栏目渐渐成为帮助学生调适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惑,预防心理疾病的平台,并迅速在校园内风行,成为学生心理宣泄,心灵放飞的的主要渠道。班主任是联络课老师,联络学生老师,联络家长的纽带,在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还设立了“班主任信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都愿意在“班主任信箱”中老师谈心,曾记得学生情真意切地说道:“老师,是你的爱,编织了我玫瑰色的梦,谢谢您!”那时我真是好感动。

无庸讳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因而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参与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教师会,做好课题研究进展状况的记录,探讨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收获。学校改革《教学计划表》的项目设计,由原来的《学困生与特长生情况分析》改成了现在的《学生发展现状调查》。我们老师依据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同时制定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预期目标。《学生发展现状调查》就是要求教师们坚持开展“学生行为研究”,运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探索育心的方法与途径。一位家长感慨地说:“淮安外国语的老师们实在是太敬业、太负责了,从我的孩子一进校就给他做《发展情况表》,建立《心理档案》、《成长记录袋》,班主任和辅导老师时刻掌握孩子的情况,与我们家长建立联系制度,时常沟通。我孩子学习自觉性差,为了作业的事平时没少打骂他,孩子变得越来越自闭,不愿意与我交流。老师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学习责任心培养方案,与我沟通并指导培养的方法措施。现在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我也认识到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在家长看来,孩子们的生活如此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可以读书,比起他们那时幸福太多了”。孩子们的烦恼家长难以想象。“这就是代沟。”“并不是成人不愿意走进孩子的世界,实际上家长和老师是想进而苦于无路可进。无法沟通,孩子们就选择沉默和逃避。”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还积极在各项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以活动育人,学生以活动自育”。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校园艺术之星评比、体育项目竞赛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学生在健康的活动中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快乐,在集体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常言道: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这个育心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在通向童心大门的路上,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应怀着爱的理念,为了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竭尽自己的才智。

(淮安市教育教研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成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