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课,白居易有一句话 “情动而辞发”,上课也是这样。捧着胡宏的《不读诗的母亲》时,我不禁潸然泪下,那是怎样的爱,使得母亲这样的无私!母爱总是伟大的,天下母亲的共性是对孩子无私的爱,而胡宏笔下的母亲不仅仅是对我奉献了她的全部生命,而且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爱。教学本文时,首先是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通过聆听《烛光里的妈妈》,学生齐声朗读有关母爱的诗篇,自然地导入文本。
在引导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通过哪些事来表情达意,并进而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这应是教学中的重点。
其次明确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富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的发展: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说的也是如此。
文本中母亲的形象之所以感人并非靠华丽的词藻,相反语言还很平实,究其原因除了贯穿全文作者的情感外,还应归功于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因而要很好地完成本文的教学我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注意(1)形式上做到新颖,力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齐读有关母爱的诗导入课文后,采取听录音歌曲,学生美读、品读、真情舞台、品文中感人的场景、真情剧场、大家说等阅读方式,强调在读中说、写。(2)做到内容上的生动性和方法上的启发性。总之,通过本文的学习,力争达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而言之,在教学本文时,我力争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做到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达到以三个维度追求教学的真善美的语文教学的诗意。
文本阅读分析:
读完胡宏的《不读诗的母亲》时,我不禁潸然泪下,那是怎样的爱,使得母亲这样的无私!母爱总是伟大的,天下母亲的共性是对孩子无私的爱,而胡宏笔下的母亲不仅仅是对我奉献了她的全部生命,而且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同样的爱。
“ 母亲总是那么好脾气,总是那么温善,我从没有看到过母亲发怒生气的样子,也没有听到过母亲的叹息,她是一个不会生气,不会抱怨的母亲……她像一棵大树,在任何的风雨中遮护着父亲、奶奶和我。”我从中深刻地感悟到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们的善良无私,她们的任劳任怨等等,她们真是中国的脊梁,要知道作者的母亲在娘家是小女儿,备受兄嫂呵护,她又是中国六十年代大学生,在那个黯淡的年代,嫁给了“我”的父亲,她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的思想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活跃和先进的,对于未来是充满了憧憬的,可她要面对的是为人妻,为人媳,还要是初为人妻就要为人母的角色,年纪轻轻就经受了各种的艰辛。她的生命充满了坚信和无奈。 艰难的生活和无情的命运,一点一滴地磨掉了母亲的性情和青春。文中除了正面直接描写写我的母亲外,还通过侧面间接的描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我的母亲,例如,文中的祖母是一个十分严厉的人,严厉得近乎苛刻。母亲一直生活在她的阴影之下,但是祖母一百多岁,无论做事有多么糊涂了,她总是清晰地记得母亲的生日和祭日……写自己的父亲,说他是个不苟言笑、自律很严的人,但是在他过66岁大寿时他若有所思又很动情地说语却印证说 “平平淡淡才是真”,道出他们无虚假的爱情。可以,这样说,虽然母亲不读诗,也不写诗,但她却以自己的行为诠释她会读诗,也会写诗。我由不懂母亲,甚而讥笑母亲,到读懂母亲,而此时母亲已不在了,作者开头描绘的是母子夕阳下散步欢乐的情景,很自然地引出对母亲沉痛的回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由人不悲恸啊!这也是本文真实感人之处。
《不读诗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熟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明确课文内通过哪些情节表达母亲那种无私的、伟大的母爱,及文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激、感恩、愧疚心情。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那种感恩的心,能善待万物。
4、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富有一颗感恩的心,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2、学习在文章中多次运用的对比衬托的手法,感受文中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品语言的美。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师生一起聆听《烛光里的妈妈》后,齐声朗读有关歌颂母爱的诗句:“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我们带着感激的心情,一起来品读胡宏《不读诗的母亲》。
走进文本: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来表明母亲是以她的实际行动来写诗、读诗的?
2、进而思考课文可分几个层次?
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合作,选定中心发言人发言。教者及时归纳,明确:
课文主要通过写我对母亲的认识的过程,祖母对我母亲生日和祭日的念念不忘……父亲的临终嘱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爱等三件事写出了母亲对我们是伟大的,无私的!
一、(1):引子,由眼前的景,引出对母亲酸楚的回忆。
二、(3~4):主体部分,通过我、祖母、父亲对母亲情感的变化,歌颂母亲的无私、伟大。
三、(5~6):照应开头,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歌颂伟大的母爱。
真情舞台:
俗话说的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人生的旅途中,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宽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一种悲恸啊!于是我只能在心底里痛吟。那么我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真情倾诉: 母亲!
情景剧场:
我是流着泪读完全文的,男而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因为作者写的事真实的,表的情是真实,那怎么能不感动人呢?请选取文章中最令你感动的镜头,做必要的赏析,再现生活中母亲的形象。
教者示例: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的语段: “呆呆地看着这窗外一个儿子搀着母亲在夕阳下的湖边散步,母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突然心中泛起一阵浓重的酸楚,又想起已经离开我十年的木请来.眼泪一滴一滴的落下,打着桌面‘啪嗒,啪嗒.’”这里,作者由眼前景即“窗外一个儿子搀着母亲在夕阳下的湖边散步,母子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触景生情,自然会 “心中泛起一阵浓重的酸楚。”常言说得好:“失去了才知道宝贵。” “母亲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在那个时代也应该是活跃和先进的,对未来也应该是作过无数美好憧憬的。” 然而我却讥笑她不读诗,讥笑她不懂普希金、雪莱、拜伦……然而在人生旅途上,母亲赋予生命与爱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任何一本书籍能够诠释,唯一能够诠释的只能是母亲自己的行为。文中作者除了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外,还通过一些传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例如用叠词“呆呆”,拟声词“啪嗒,啪嗒”来表达他的酸楚、悲伤的心情,于是就会很自然在心底里痛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怎样一种悲恸啊!
学生分析:(略)
大家说:
文章很感人,那么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成功之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者归纳:本文成功之处有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多用叠词、拟声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反复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等等。
写给妈妈的话:
迁移训练:胡宏的《不读诗的母亲》令我们感动,然而看看我们的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许许多多的母亲在家里忙碌着,写着属于她的诗篇。这些诗篇被日常生活所蒙蔽了,所以我们总是见不到它的美丽,而刻意去寻求那些所谓的高尚的诗篇。我们要静静地去感受,你会发现,母亲的诗篇是天底下最美的,最富内涵的诗。那么请拿起你们的笔,说出你们心中的诗,并把它献给你们敬爱的母亲吧!学生发言(略)
布置作业:
聆听、跟唱满文军的《懂你》后:写二百字左右的感想文字。
- 上一篇: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 02-08 ]
- 下一篇:“吃透”教材是一名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1-15 ]